據統計,中國企業境外投資已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。這不僅是國家在國際舞臺上競逐話語權、提升地位的戰略成果,更是企業謀求發展的必由之路。本文將詳細剖析中國企業境外投資的現狀、趨勢、面臨的挑戰以及對發展中國家投資的必要性和重要性,旨在全面展現中國企業境外投資的全景圖。

一.投資現狀
(一)投資規模持續增長近年來,中國企業境外投資規模穩步攀升。2023年全行業對外直接投資達1479億美元,同比增長0.9%,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為1301億美元,增長11.4%。2024年上半年延續增長態勢,全行業投資853億美元,同比增長13.2%,非金融類投資726.2億美元,增長16.6%。
(二)投資區域分布不均衡
1、亞洲成為投資重點區域,2023年流向亞洲的投資達1416.0億美元,占比79.9%,同比增長13.9%,其中對中國香港投資1087.7億美元,對東盟10國投資251.2億美元。對歐洲、北美洲、非洲和大洋洲的投資也占有一定比重。
2、 “一帶一路”共建國家備受青睞,2023年對其直接投資407.1億美元,占當年對外直接投資流量的23%,2024年上半年投資154.6億美元,同比增長9.2%。

(三)投資領域廣泛但集中
中國企業境外投資涉及國民經濟十八個行業大類,其中租賃和商務服務、制造、金融等行業投資規模較大,均超百億美元。如2023年租賃和商務服務業投資541.7億美元,占比30.6%;批發和零售業投資388.2億美元,占比21.9%等。

二.投資趨勢
投資動力多元化
1、資源獲取仍是重要驅動力,對石油、礦產等傳統資源的需求促使企業尋求境外資源儲備。
2、追求高質量發展,通過投資并購獲取技術、品牌和創新能力,提升全球競爭力。
3、規模擴張需求推動企業境外并購,實現規模化、集約化轉型,獲取規模經濟效應。
4、降低跨境阻礙,企業通過投資、并購滿足不同國家地區法規和準入條件,規避貿易壁壘,如應對歐美關稅壁壘。
5、雙邊投資協定為企業境外投資創造有利條件,中國與周邊國家簽署的經貿協議改善了投資環境。
三.發展趨勢及挑戰
(一)外部挑戰嚴峻
1、全球經濟形勢低迷,單邊主義和貿易投資保護主義盛行,增加了企業境外投資的不確定性和風險。
2、發達國家出臺保護本國產業政策,如美國加強國家安全審查,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發起反補貼調查,提高了中國企業進入發達國家市場的門檻。

(二)企業投資意向積極
盡管面臨挑戰,超八成受訪中國企業仍有擴大和維持對外投資意向,且傾向于發展中國家。這表明企業在復雜環境下積極尋求新機遇,拓展國際市場。
四.中國企業出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
(一)必要性
1、資源需求變化促使企業尋求新資源供應地,發展中國家自然資源豐富,開發潛力大,如非洲、拉美和中亞地區,能滿足中國企業對能源、礦產資源的需求。
2、國內市場飽和,企業需拓展新市場。發展中國家市場增長潛力大,對基礎設施建設和消費品需求旺盛,投資發展中國家可實現雙贏。
3、 “一帶一路”倡議為企業投資發展中國家提供戰略指引和政策支持,推動了中國與沿線國家在多領域的合作,提升了當地基礎設施水平。
4、發達國家投資環境惡化,審查嚴格,投資壁壘高,促使企業轉向發展中國家尋找投資機會。
5、貿易保護主義興起,中國企業出口受阻,通過在發展中國家投資可規避貿易壁壘,降低成本,提升國際競爭力。

(二)重要性
1、市場多元化有助于企業分散風險,降低對單一市場的依賴,進入新市場獲取新客戶群體,增加銷售收入和市場份額,如美的集團通過國際化制造布局實現全球戰略突破,還可對沖匯率風險。
2、人力資源方面,在人才集聚地區設研發中心可吸引高端人才,提升技術實力,如華為在日本依托其人才和材料優勢,實現技術突破;在勞動力成本低地區建廠可利用當地人力資源,降低生產成本,如越南服裝制造業。
3、品牌國際化可提升企業品牌國際知名度和形象,增強品牌價值。
4、部分發展中國家提供稅收減免等優惠政策,企業可降低生產和運營成本。
中國企業境外投資在規模、區域和領域等方面呈現出一定特點,面臨諸多挑戰的同時也具備投資動力和主體優勢。對發展中國家投資既有資源、市場等必要性,又有市場多元化等重要意義。企業應審時度勢,充分利用自身優勢和外部機遇,合理布局全球戰略,實現可持續發展。同時,企業還應借勢政府政策支持和引導,更好、更穩地“走出去”,提升中國企業在全球經濟中的影響力。在未來,隨著全球經濟格局的不斷演變,中國企業境外投資有望在優化結構、提升質量等方面取得新突破,為全球經濟發展注入新活力。
注:本文來源于北京資本圈、采礦工程
圖文如有侵權,敬請聯系刪除